□河南法制报记者 张军强
一、标兵
“不可能。”
时间已过去3年多,谈起那件扫黑除恶大案,张宇仍然觉得不可思议,“当时大家都觉得不可能。”
这起“不可能”的案件,是2019年尉氏县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领导小组督办的周某团伙涉恶案。
此案1年前公安机关开始侦办,2019年12月初,检察机关准备将此案移送法院起诉。当时,正值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攻坚期,在年前快审此案、给群众一个交代,是社会所呼。
靳志勇,县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联络员,12月3日那天,正是他通知县法检公司相关负责人来开会的。他也感觉时间太紧,不知法院能否接下这份“不可能”的任务。
“这起案件复杂,有18个被告人,还有被告人要变更律师……一共就20多天时间,根本完不成啊!”督办会上,前来参会的法院刑庭负责人实话实说。
2018年2月,全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开展后,尉氏县迅速成立了领导小组。具体牵头协调督办案件的,是靳志勇所在的扫黑办。
周案并非尉氏县扫黑除恶第一案。
此前,在县扫黑办协调督办下,尉氏县法院已审理了苏某团伙涉黑案和冉某团伙涉黑案两起大案。作为县法院刑庭副庭长,张宇都全程参与了案件审理。
这次周某涉恶案,会议商议由张宇承办。
县扫黑办主任、县委政法委副书记乔子民,老法官出身。通过接触,他觉得张宇认真细致,业务可靠,“年青,只有37岁,勤学好问”。
案件研判了一上午,难度巨大。散会时,张宇仍不敢打包票:“我们尽量快审快结……”
在刑庭干六七年了,他从来没有经历——甚至闻所未闻,一起十几人的涉恶团伙案,审理“期限”仅一个月不到。
然而,正是这起“不可能”的案件,张宇硬是办成了铁案、精品案——从受理到宣判,仅仅用了28天。
12月4日,接手此案的第一天,张宇办公室就增加了2个文件柜。18个被告人的卷宗,几乎全塞满了。别说审,就光看这些卷宗,没个十天半月都不行。
不到一个月,这案怎么办?
他的庭长戚振岭,抱来一床新被子撂到沙发上。攻坚老“秘诀”,两人心照不宣:熬夜干。
接下来,时间就不属于他的了。
白天研究案件难点,核实证据,联系律师,汇报进展,晚上大家都下班了,他才能真正安静下来细细阅卷、记录,直至凌晨。日日如此。
静静的办公室,只有门口那株绿萝见证着长夜未央。
鏖战至黎明,门口不远的胡辣汤店,他常常是第一个顾客。
张宇有2个孩子,平时学习教育,妻子担下了所有。但那年冬天,两个孩子先后得了肺炎,多日不见好,急忙转院至郑州治疗。但正在火线的张宇,无法抽身。
在孩子们最需要父亲陪伴的时刻,父亲“锁定”在法院。
获悉这一情况,院领导和几个女同事商量,决定轮流到医院“值班”,替张宇照看孩子。在最需要安慰的时刻,组织解决了他的后顾之忧。这让张宇更加心无旁骛,一心攻坚。
20多天日夜连轴转,披心攻坚,金石为开。12月31日,周某涉恶案顺利宣判,18名被告人,17人当庭表示不上诉。
送达判决书后,张宇匆忙赶到医院,看到久久未见的孩子,霎那间泪眼婆娑。他没有告诉妻子,28天的攻坚中,他曾多次眩晕,来之前才刚刚查了CT……
周某涉恶案受到社会各界肯定和赞扬。2020年,此案被开封市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领导小组评为精品案件。
涉黑恶案件,是刑口的难案大案。乔子民说,其难度不仅在被告人多、证据多、关系复杂,需要更为专业的法律素养和更多的精力来审理,更为重要的是,这类案件的社会关注度大,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、干扰,不可避免地向法官袭来。这就要求法官不仅有精湛的业务担当,更需要忠诚干净的品格修为。
“这类案件,一丁点儿都不能出错。而张宇审理的这起案件难能可贵的是,18名被告人中17名当庭都心服口服。”
县委政法委认为,张宇顶住压力,依法、公正、高效审理该案,确保案件不受干扰,28天完成了“不可能”的任务,不仅说明了他业务精湛,更是他政治坚定的集中表现。
不辱使命,功不唐捐。2021年,张宇被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评为全省法院先进个人,同年9月,张宇升任为尉氏县法院刑庭庭长。2022年3月,他被省委授予“河南省人民满意的政法干警”荣誉称号。
2023年1月3日,尉氏县法院内部微信群中又点赞刷屏:张宇被最高人民法院评为2022年度“全国法院办案标兵”——我省仅10人,开封只张宇1人。
“标兵之‘标’,首先就‘标’在政治忠诚上。”开封市委政法委宣传科科长赵彦学认为,忠诚担当、业务精湛、勤勉敬业、廉洁自律,是“标兵”张宇的真实写照,从这个意义上讲,他为全市政法系统树立了标杆。
二、目标
尉氏,地处开封之南,交通便利,经济活跃。古都开封的包公文化、岳飞故事,在这里广为流传。
在县城长大的张宇,常和老师、家人去开封瞻仰包公祠,“包青天断案的故事,我们从小都耳熟能详。”
带着包公情怀,张宇大学报考了法学专业。当一名威严公正、匡扶正义的大法官,是他暗暗定下的人生目标。2004年毕业后,他顺利考入尉氏县法院。
不过,入职后的张宇,并没有感受到包公断案的豪情快意。
他的第一个工作,是大马法庭的书记员。在这里,他工作了7年。
基层法庭没有什么大要案,都是老百姓之间鸡毛蒜皮的小事。“老百姓打起官司,有时连床单、被子、几个碗、几双筷子都要分清楚。”这起初让他很诧异,只能耐心倾听,用心体谅,贴心劝解。很快,他就“见怪不怪”,知道如何与老百姓打交道了。
能把老百姓最关心的“急难愁盼”解决好,何尝不是另一种“匡扶正义”?
让老百姓在每一起小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,岂不是最贴心的为民情怀?
稼穑蓬勃,梦想不辍。张宇的职业目标,在司法系统最基层的地方,开始向阳而生。
离婚、赡养、宅基地纠纷等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“小案”,是基层法庭案件的“主流”。为实现案结事了,案件基本能调都调。所以,调解成了这个年轻人走向职业法官的第一课。
他说,“碎碎念”式的调解,也是一种挑战,一点儿不比后来审理涉黑恶案件轻松。
“当时我才22岁,等于说是一个没结婚的孩子去调解离婚案件,你说难不难……”办公室那株落地绿萝前,张宇与老庭长王培炎抚今追昔,哑然失笑。
19年前,张宇刚入职时,王培炎是他的庭长。现在,他是王培炎的庭长。
基层法庭的7年,锻炼了张宇一身扎实的调解功底。
“案子虽小,但接地气,磨性子。”王培炎对这个后生感到满意,说他在基层坐得住,踏实能干。后来张宇被调回县法院时,他几次找院长挽留:“我那儿全靠张宇干哩……”
接触张宇的人,都感到他性格沉稳,不张扬,遇事不紧不慢,干起工作勤力寡言。这也很易让当事人产生信赖感。而他多年与群众打交道的基层工作经验,也让法院领导对他十分信任,越来越多地把棘手的案件,放心地交给他办。
2019年夏天,辖区一化工厂发生爆炸事故,县里连夜成立专案组,张宇作为唯一的专业法官,被选派到工作组,常驻企业,零距离服务双方当事人。
“当时正值暑天,蚊子还多,张宇工作起来不分昼夜,顶多回家换换衣服就又来了。”和张宇工作在一个小组的李勇说。张宇在厂里驻了1个月,11名当事人的法律问题逐一解决,最后企业和当事人都很满意。
村民老贾的儿子在此次事故中受伤。由于烧伤严重,老贾本来不报什么希望了,但张宇对他说:“有一点点希望,咱就要尽全力抢救!”在多方协调下,他唯一的儿子最终从ICU中抢救了过来。
提起张宇,老贾不禁泪目:“不是谁夸他,我们几家家属都认可……他人年轻,但说话‘不打冷’,为‘底下人’着想。”
今年春节,记者拨通老贾手机采访,他媳妇接住了:“他喝多了,家里待客哩,又添了个孙儿,哈……”
三、标准
基层法院的刑事案件,以酒驾、帮信犯罪和盗窃犯罪为主。想要办好此类案件,公平判决是根本,释法说理是重点。
作为一名从基层法庭成长起来的刑事法官,张宇在办理刑事案件中,十分着重附带民事部分的调解。“民事部分当事人如果得不到补偿,刑事案件必定‘案结事不了’。”
该院前任院长邓强,现调任开封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,在他5年任期印象中,张宇办理的案件很少有信访案。对此,张宇透露,首先,案件质量不能有瑕疵,其次,就是要重视调解和判后释法明理。
据了解,近年来,由于国家打击电信诈骗等违法犯罪力度在逐渐加大,尉氏县法院受理的刑事案件也在逐年递增,员额法官每年人均办案200起左右。
一个刑事法官,一年办理200多起案件,除了节假日周末,几乎每天都有新案要办。而每起案件,法官都要阅读大量卷宗、审核证据、做好记录、联系律师,复杂的案件,还要召开庭前会议……所以,对每起案件都耐心做到判后详尽释法明理——这个“琐碎”的最后一步,就成了一个看似不高、实则不低的标准了。
而正是这不起眼的最后一步,张宇多用了一份心,让当事人基本都能对判决心服口服。
张宇的微信里,有一个称他“宇哥”的联系人,叫小龙,是2年前一起乡村盗窃案件的当事人。当年,他还不满18周岁。
办理此案时,张宇发现这孩子从小缺失家庭教育,但心底善良。经过张宇释法说理,小龙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。之后,张宇做足工作,宽严相济,依法对其判处了缓刑。
判后,张宇再次找他谈心,鼓励他走正道,还帮他找了工作。这彻底改变了小龙的人生轨迹。
如今,小龙在宁波跑物流,月工资七八千元,勤奋而阳光。“计划明年攒个10万块钱,买辆车,车我看好了……”电话里,小龙满满的幸福感。
“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能感受到公平正义”,在张宇这里,有着严格的“标准”。对这个标准,尉氏县法院党组书记、院长王学庆的阐释为:
“刑事法官在审理每一起刑事案件时,要兼顾天理、国法、人情,做到既恪守法律,把案件的是非曲直、来龙去脉讲清楚,又要通达情理,准确回应人民关切,让公众理解和认同裁判结果,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刑事司法有力量、有是非、有温度,打心眼里感受到社会的公平正义。”
四、标杆
刑口圈内有句行话:“刑庭是一个法院的‘门面’”。
意思有二:一是刑庭所办的案件,大多数影响面较广,社会关注度高,案件质量的好坏,直接关乎法院声誉。
另一个意思是,刑庭与党委政法委、公安机关、检察机关等业务来往频繁,法官的素养和形象,往往代表着法院整体形象。
获悉张宇被评为全国办案标兵,尉氏县公安局副局长马超连说了几个“名副其实”。他认为,能入额的法官,专业素质都会很过硬,但在与同行的业务来往中,其个人素养、运用法律的灵活性,表现就大不同了。
开封市律师协会会长朱新勇,早在10年前就认识了张宇,他认为张宇审案“焦点问题拿得准”,注重调解。尤其是在协调沟通中,“他不高高在上,让当事人和律师感到很受尊重。”
把案件办成经得起检验的铁案,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,筑牢政治忠诚,以司法办案的高质量赢得圈内的认可,张宇为基层法官树立了标杆。
但张宇认为,这并非他一己之力。
据了解,尉氏县法院刑口的工作,无论“质”,还是“量”,抑或“效”,在开封法院系统都是独秀一枝。
该院主管刑事工作的常务副院长宋永安介绍,2022年,他们受理刑事案件的数量是710件,结案率为99.15%,两项数据在开封法院系统都居第一。而这一指标,尉氏县法院历来亮眼。
其背景,或许与该院沿承的传统有关。该院政治部主任常军委介绍,该院领导和庭长历来都带头办疑难大案。另外,干警家里有困难,如家人住院、孩子上学等,院领导都积极帮忙解决,让干警没有后顾之忧。所以大家工作热情高,加班、熬夜都无怨无悔。
沃土成林,芳华劲绽。事实上,张宇并非该院涌现的第一个全国办案标兵。
前任庭长戚振岭,在2020年也捧得此誉。当时张宇为其副庭长。2年后,副庭长升为庭长,一个全国法院“标兵”带出了另一个全国法院“标兵”。
如是传统,堪为全市法院的“标杆”。
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,“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”。刚刚闭幕的2023年全国两会,法院工作报告再次提出,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,扎实推进司法为民、公正司法”。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胡道才在今年的全省法院工作会议也强调,“锻造政治过硬、本领高强、作风优良的法院队伍”。
王学庆认为,贯彻落实好全国两会精神, 奋力展现司法新作为,需要笃行,需要“标杆”,需要一批批李庆军式的好法官砥砺实干,玉汝于成。如此,才能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作出无负时代、无负历史、无负人民的业绩。
张宇喜欢绿萝。办公室那株绿萝,枝蔓叶茂,绕壁3周而不绝,望之如画,叹为观止。春暖花开,绿萝再添新绿,室内愈发盎然。“有五六年了吧……”张宇浇着水说。
阅读深一度
【标兵“标语”】
刑事法官高质量办出精品案的 “七大秘籍”
一名基层普通刑事法官,如何高质量办出铁案、精品案?记者采访了2022年度全国法院办案标兵、尉氏县法院刑庭庭长张宇,他介绍了以下工作“秘籍”:
做好阅卷记录
庭前要提前阅卷,做好批注,关键是把握重点。开庭前,要认真审核各项证据,犯罪事实要清楚,证据链条要完整,做到心中有数。
把握好重点
庭审前后,要对被告人不认罪的地方进行精准把脉,弄清楚他不认罪的原因到底是什么。结合律师的辩护意见和证据,做好定罪量刑。
把好质量关
不断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和新的司法解释,结合案件事实,确保适用法律正确。刑事案件无小事,责任重大,因为刑事案件涉及当事人的人身自由,且犯罪前科会影响几代人,法官要为案件本身负责,依法宽严相济,一点儿都不能错。
保证被告人权益
充分保障被告人的诉讼权利,比如辩论环节,要充分听取被告人的辩论意见。有的被告人表达能力有限,需要耐心听取被告人表达的真实意思,并向被告人确认其辩论意见。
注重民事部分的调解
刑事案件要严格司法,但同时要注重民事部分的调解。民事部分当事人如果得不到补偿,刑事案件必定“案结事不了”。
判后答疑,释法明理
判后释法说理,要写明确,讲明他为啥犯罪,法条、司法解释哪一点儿定了什么罪,这很重要。你讲透了,当事人心里清楚了,就会案结事了。这一点要用心去做,你用心,老百姓能感受得到。有时候还要拉家常,用通俗易懂的语言,让当事人更容易听懂,拉近距离,别嫌麻烦。
守好底线,不逾红线
审判是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,法官是法律的捍卫者,手握戒尺者要恪守职业道德,守好底线,不逾红线,抵制各种诱惑,守住第一步,走好每一步。
2022年度全国法院办案标兵、尉氏县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庭长张宇。
2004年,张宇在大马法庭。
2022年,法官张宇在做刑事附带民事调解工作
2021年,张宇法官在县北康沟河参加抗洪
2021年夏,张宇法官在十八里镇参加抗洪,救援转移群众
张宇的微信朋友圈截图
(尉氏县法院供图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