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十余载风雨沧桑,警笛声再度划破秋日的天空。这声音刺破耳膜,直抵心灵最深处,将我们拉回那个不堪回首的夜晚——1931年9月18日,沈阳北大营的炮火撕裂了宁静,三千里东北大地在铁蹄下颤抖,三千万同胞在苦难中呻吟。
硝烟虽散于目,岂敢忘于心?这段历史不是尘封的档案,而是刻在民族血脉中的永恒印记,是每一位中华儿女必须时刻铭记的精神坐标。
作为检察机关一员,我手中的卷宗虽不直接书写战火,却同样关乎山河永固、世道安宁。那字里行间,是经济犯罪对国家肌体的隐秘蚕食,是黑恶势力对基层土壤的粗暴侵蚀,是环境污染对青绿山水的无声毒害,是每一起司法不公可能引发的信任堤坝的蚁穴。我的笔,不仅是记录的笔,更是一把维护公平正义的尺,一盏试图照亮阴暗角落的灯。
我常伏案至深夜。四周阒寂,唯闻纸页翻动之声。那声音极轻,却又极重。因为它所承载的,是法律的尊严,是民众的托付,亦是对那段沉痛历史的一种回答。我想,昔日先烈以热血浇灌国土,为的是后代能生活于一个强大、公正、不受欺侮的国度。而这“强大”与“公正”,绝非空中楼阁,它需由今日之我们,于平凡岗位上,一砖一瓦,笃实筑就。
警笛声渐息,余音却长绕心头。它鸣响于空中,我们更应让它长鸣于心中。窗外,城市车水马龙,秩序井然,一片盛世气象。这安宁,并非凭空而来,它源于过往无数血肉之躯的铸就,亦需今日无数默默坚守的支撑。
不忘来时路,方知向何行。那一声穿越历史的警钟,鞭策着我,以及如我一般的检察同仁:唯有秉公持正,履职尽责,让法治之光朗照山河,方能确保昔日之苦难永不重演,护得这锦绣华夏,永续安宁。(杨理想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