痴心调解化干戈 情系群众守初心 ——中牟新区(县)“马大姐调解工作室”负责人马贵霞事迹材料

2025年04月11日14:52

“调解是让矛盾双方把‘气儿’撒出来,把‘理儿’摆出来,把‘法儿’亮出来。”马贵霞常说,“只要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家事,再硬的冰也能焐化。”她以“认真倾听、感同身受、法理并用”为准则,用近五年的坚守诠释了新时代基层调解员的责任与担当。

1.jpg

扎根基层,以初心铸就调解之魂

马贵霞,女,1969年8月出生,中共党员,现任郑州市中牟新区(县)姚家镇“马大姐调解工作室”负责人。退休前,她在中牟县残联工作20余年,始终以服务弱势群体为己任。2020年退休后,她主动投身基层调解事业,用法律、情理与智慧化解矛盾纠纷,成为群众心中的“定分止争人”。2024年,姚家镇信访维稳工作交出亮眼成绩单,全年赴市以上越级访总量实现批次、人次“双降”,其中进京越级访批次断崖式下降75%、人次同比缩减33%,创历史最优信访排名,这背后凝聚着马贵霞同志啃“硬骨头”、打攻坚战的担当作为,她用绣花功夫,成功实现全镇域信访矛盾“减存量、控增量、防变量”的治理目标,织密了基层社会稳定的防护网。

自2020年扎根基层调解战线以来,马贵霞同志始终秉持“化干戈为玉帛”的工匠精神,躬身基层一线累计受理调解矛盾纠纷750余起,成功化解率高达98%以上。这些案件涵盖婚姻家庭、经济合同、劳资关系等十余个领域,她凭借敏锐洞察力与专业素养,及时将36起濒临激化的矛盾纠纷导入法治轨道,成功阻断“民转刑”事件发生;创新运用“情、理、法”三维调解法,促使356起民事纠纷通过诉前调解实现案结事了,减轻了司法系统压力,让司法资源能够更合理地分配和利用。面对信访维稳压力,她累计稳控重点信访人员200余人次,成功转化重复访、极端访人员180余名,特别是妥善化解企业职工集体访、越级访案件50余件,有效筑牢社会稳定的“第一道防线”;在护航经济发展主战场,她累计调处涉企经济纠纷150余起,为企业避免直接经济损失2600余万元,用法治力量谱写出优化营商环境的生动篇章。

她的调解案例被河南省法院系统宣传推广,个人先后荣获“河南省优秀人民调解员”“郑州市优秀人民调解员”“中牟县首届金牌人民调解员”“中牟县优秀共产党员”等20余项表彰,并于2023年11月成立中牟县首个以个人命名的“马大姐调解工作室”。自调解室成立以来,收到辖区所调案件当事人赠送锦旗40余面。她已然成为姚家镇基层治理的一面旗帜,引领着基层调解工作不断向前发展。

2.jpg

心系群众,以温情织就民生答卷

“调解不是冰冷的判决,而是要让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的温度。”马贵霞始终将群众利益放在首位,用真心换取信任,用行动诠释担当。

助弱扶困,点亮残疾家庭希望。2021年初夏,姚家镇十里头村冉爱某家中传来争吵声。马贵霞循声而入,只见一名女子被反锁在阴暗的小屋内,目光呆滞。冉爱某抹着泪说:“儿媳有精神病,锁起来是怕她跑丢……”马贵霞蹲下身,轻声安抚冉爱某:“老嫂子,咱不能用违法的方式解决问题啊。”次日清晨,她带着冉爱某冒雨赶到县精神病医院,面对推诿的工作人员,她拍着桌子说:“残疾人保障法明确规定,医院有义务提供病历!”最终,她垫付300元住院费,拿到诊断证明。当冉爱某接过儿媳的残疾证时,颤抖的双手紧紧攥住马贵霞的手:“您是我们全家的恩人!”马贵霞帮助冉爱某的儿媳获得残疾证,不仅成功打通政策落地“最后一公里”,让党委、政府的惠民阳光照进残疾家庭的现实困境,更在润物无声中织密了社会公平正义的保障网,让弱势群体真切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温度,绘就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幸福家园现实图景。

抗疫助农,滞销菜变“暖心菜”。2022年疫情封控期间,绪张村菜农老张望着滞销的花菜唉声叹气,马贵霞踩着泥泞的田埂走进菜地,裤脚沾满泥浆。她带头开展“党员先锋认购行动”,将首批200斤花菜送往环卫站时坚定地说:“泥土味就是共产党员的初心味!”在这场与时间赛跑的“蔬菜保卫战”中,她累计协调销售滞销农产品3000余斤,既守住了菜农的“钱袋子”,又丰富了市民的“菜篮子”,以“小蔬菜”架起了党群同心的“连心桥”。

巧解心结,守护邻里和谐。2024年春节期间,校庄村吴某与雍某因坟地纠纷险些斗殴。马贵霞实地丈量土地,以“历史证据+乡风民俗”为突破口,既指出雍某违建事实,又引导吴某换位思考:“你看这坟地,是老祖宗留给子孙的念想,可别让后代看笑话啊。”她连夜绘制“土地权属图”,组织双方在田间地头现场调解。最终,雍某主动拆除大棚,吴某让出半米地界。两家人握手言和时,马贵霞从兜里掏出花生分给众人:“来,吃点喜糖,以后都是好邻居!”这场化解在田垄间的纠纷,不仅让两家族重续“世代为邻”的佳话,更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乡村肌理,为乡村振兴战略注入了“和为贵”的精神内核,彰显了新时代基层治理体系中法治与德治交融共生的生动实践。

3.jpg

创新方法,以智慧破解治理难题

面对复杂多变的矛盾纠纷,马贵霞总结出“情、理、法+N”四异工作法:因事而异、因人而异、因时而异、因地而异,结合“五心—三步—十四法”,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调解体系。

以“情”破冰,修复家庭裂痕。在2023年盛夏那场惊心动魄的调解中,这份体系爆发出强大的治理能量。面对持刀弑亲的极端场景,马贵霞以“情感共振”切入当事人心理暗区:“张同志,那个未出世的孩子若在天有灵,定不愿见至亲相残!”当触及青年内心最柔软的创伤时,她立即转入“利弊分析法”,“三年刑期空白的不只是青春,更是父母熬白的头发和借遍全村的情债。”随着调解进入深水区,她又切换“代际换位法”,引导父母反思“棍棒教育”对子女的心理创伤。在这场持续4个小时的“心灵手术”中,张某最终跪在父母面前:“爸妈,我错了……”

家庭“小平安”联结社会“大稳定”,枫桥经验于泪水与和解中续写了文明新篇。

以“理”服人,化解企业纷争。针对汉丰科技园工程款纠纷,马贵霞连续三天泡在企业查账。她发现甲方因疫情资金链断裂,乙方则急需资金发工资。调解会上,她将双方财务报表摊在桌上:“甲方难,乙方更难。但法律规定,工程款不得拖欠农民工工资。”她提出“分期还款+以房抵债”方案,连续一周往返双方公司游说。最终,双方负责人在调解室相拥而泣:“马大姐,您让我们保住了信誉!”。这场以法为尺、以理为据的调解攻坚,不仅守护了两家企业的商誉,更成为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生动实践,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法治动能。

以“法”护航,维护群众权益。2024年12月,姚家镇信访办调解室内,98名农民工因160万元欠薪情绪激动,有人举着“还我血汗钱”的横幅,有人拍桌子怒吼。马贵霞接到案件后,迅速协同劳动监察大队、民警、欠薪专班组,共同约见公司负责人、劳务总包及各班组工人代表,深入了解了欠薪的具体原因。经过多方多次的沟通协商,最终促使双方自愿签订还款协议并制定了详细的还款计划。龚某某等农民工在拿到拖欠已久的工资后,对调解工作表示了衷心的感谢。这场“法治护薪”行动不仅彰显了《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》的刚性约束力,更将矛盾纠纷化解转化为“六稳六保”政策的生动实践,让法治阳光照亮民生保障之路,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树立了标杆范例。

4.jpg

传帮带教,以匠心培育调解新军

“调解不仅要解当下之困,更要育未来之才”。马贵霞深知,基层调解工作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人才培养。2024年9月,在中牟县法院“诉源治理乡镇巡回培训”现场,她举着“和谐中牟”小程序二维码,手把手教调解员操作:“看到这个‘一键呼叫’按钮了吗?群众扫码就能联系我们。”讲到婚姻家庭纠纷调解时,她播放自己调解张某案的录音:“你们听,这里要先共情,再讲理……”,现场形成可视化教学模板。

针对农村宅基地、相邻权等高频纠纷,独创“现场诊疗”教学法。在姚家镇某宅基地纠纷调解现场,面对情绪激动的当事人,她指导新调解员王某启动“三级冷却机制”:先通过递茶送水实现物理降温,再运用“乡情唤醒法”引导双方回忆邻里互助往事,最后出示1986年土地确权图与卫星遥感影像锁定争议焦点。调解结束后,她立即组织“田间复盘会”,结合《涉农纠纷调解指引》逐项分析文书制作、证据链构建等5个薄弱环节。

2024年以来,其带教的2名青年调解员累计独立承办案件19件。这种“薪火相传”式人才孵化机制,既传承了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精髓,更构建起基层治理现代化的人才梯队,为姚家镇“矛盾不出村”治理格局注入持久动能。

5.jpg

步履不停,法治星火照万家

面对荣誉,马贵霞始终保持谦逊:“调解工作没有终点,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。”她带领团队探索“线上+线下”调解新模式,推动“和谐中牟”诉源治理小程序应用,努力让矛盾纠纷化解“触手可及”。她说:“只要群众需要,我愿做一辈子的‘马大姐’,用法治的阳光温暖每一个角落。”马贵霞同志用近五年的坚守,诠释了新时代基层调解员的责任与担当。她以法为盾、以理为器、以情为桥,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,在乡村振兴的壮阔图景中,生动诠释了法治中国建设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让新时代“法治星火”照亮姚家镇的每一条阡陌巷弄,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基层智慧。

免责声明: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与河南法治报网无关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